文化江湖>灵异>好莱坞传奇导演 > 第623章 立项电视剧(求订阅,票票)
    为此,剧组从各大经纪公司试镜超过三百多位小女孩,才挑中了阿比吉尔-布莱斯林。

    这个小女孩并不漂亮,也没有一般女童星有如洋娃娃般的精致,但她就是让人看着讨喜,憨憨的,大脸蛋,笑起来露出两个小巧的梨涡——娇憨中带点可爱,这才是《阳光小美女》需要的奥莉芙,因为够有活力,够阳光。

    而且,阿比吉尔有过出演电影的经验,不怯场,这一点也很重要,不然一看见摄影机就不自然,肯定也是当不了演员的。

    最后,与她的父母签署出演条约后,阿比吉尔的片酬也不过2万5千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《阳光小美女》整个的演员部分支出不会超过10万,加上各种龙套以及群众演员,也不会超过15万,对比800多万的制作预算,实在是压缩的极低。

    但大部分的独立电影,其实都是这个样子,有些作品为了省钱,连专业演员都不找,直接发动亲戚朋友免费出演,很可能花了几百万鼓捣出一部剧情长片,演员支出还不足总数的零点零零一。

    从一开始,马克-特托图身为这个项目的制片就有详细的计算,跨州拍摄,食宿才是支出大头,乃至于器材租赁的重要性也比请大牌演员更加需要资金的投入。

    他们不需要考虑宣传,不需要考虑流量造势吸引观众,甚至不需要管成绩,他们只需要把这个故事好好的搬上大银幕,其他的都不重要。

    或许,这也是独立制片和商业制片的区别所在。

    也是为什么近年来独立制片屡屡会有口碑票房都不错的电影出现。

    有时候,思考的太多,反而回忽略一些本质。

    好莱坞在向集团化、全球化、续集化的道路里,会需要当红影星吸引粉丝,会需要迎合其他地区的市场,放弃更本土化的操作,会需要考虑各种得失,各种风险,各种利弊

    想的越多,就越趋向于流水化,仿佛从一个车间出产的作品,看似不同,本质都相同。

    为了商业考量,为了票房市场,势必这部电影就会流于平庸,单一。

    当然,“平庸”也不失为电影制作的另一条出路,但“平庸”之外,多元化也是莱曼追求的。

    他希望自家的制片厂,能产出各种类型的电影,无论是小众文艺还是深刻说教,甚至清淡的如同风景片,酷炫如太空科幻,乃至烧脑悬疑、胆小者勿入的恐怖,无论是赔钱还是赚钱,他都愿意接受。

    萤火虫已经有了底气亏损,去制作那些叫好不叫座的电影。

    也只有作品足够多样性,才更能体现电影这种声画艺术的魅力。

    报表审查完后,莱曼又批了《斯巴达》项目的第二笔2000万的经费。

    有人敲门,然后布莱克走了进来。

    “老板,你找我?”

    “嗯,你先看看一份剧本。”莱曼从抽屉里拿出准备好的电视剧剧本,递过去。

    布莱克找个位置坐下,大致翻阅了一遍,有些疑惑道:“这样的题材,会有市场吗?”

    也不怪布莱克质疑,其实莱曼一开始知道这个剧本的时候,同样对它的处境有些理所应当。

    如果说剧本库里,被堆积没人看好的项目类型大致分为三个方向的话。